新闻中心

高航院视角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 新闻中心  高航院视角

高航院视角 | 郜元宝:商人如何改变了传统伦理

时间: 2016-01-10 阅读数: 1388944

  一月八日、九日,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老师前来授课。这是我院EMBA的创新优势所在:在商科管理等专业课程之外,大胆加入人文课元素。企业需要企业文化,经商须讲商业伦理,古往今来青史留名的大商人,无不拥有自己的文化根基。邀请著名的人文学者,就是为了使学员们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观念,拓宽视野,增加人文修养。这一课程设置,深受学员好评!


  郜元宝教授从中国文化与商人、商业之传统的关系入手,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变迁。并且列举了详实的文字材料,分析从明清到当代,小说中商人形象的丰富变化。最后回归到中国人传统的财富观和商业观上,细致剖析儒释道三家的商业观念,三者混杂,相互融合,最后形成了复杂而有待反思的中国商业文化伦理。除了商业文化,郜老师还讲解了自己研读鲁迅的心得以及对《诗经》的理解认识。其学养之深厚、风度之优雅,令学员印象深刻。


  商人如何挑战、改变了传统伦理?

  有些看法认为,商人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不高,受人轻视。这当然有一定的基础,但同时,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,商人也在挑战并改变着传统伦理。

  一、义利之辩

  1、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。孟子、董仲舒、朱熹、陆九渊、王阳明皆恪守“义利”对立的伦理观(汉司马迁、宋陈亮例外)。

  2、16世纪以后,“义利”观逐渐变化。

  3、(明)韩邦奇(1479--1556)《国子生西河赵子墓表》:“生民之业无问崇卑,无必清浊,介在义利之间耳。庠序之中,诵习之际,宁无义利之分耶?市缠之上,货殖之际,宁无义利之分耶?---隐于干禄,藉以沽名,是诵习之际,利在其中矣---一介不以与人,一介不以取人,是货殖之际,义在其中矣。利义之别,亦心而已矣。”(《苑洛集》)

  4、(明)顾宪成(1550-1612)给同乡商人倪珵作《墓志铭》:“以义絀利,以利絀义,离而相倾,抗为两敌。以义主利,以利佐义,合而相成,通为一脉。人睹其离,翁睹其合。”

  5、(清)张德桂为北京广东商人建会馆作《创建记》:“则人人之所谓利,非即人人之不利也耶?亦终于忘桑梓之义而已矣。惟有斯馆,则先一其利而利得也,以是为义而义得也。夫是之谓以义为利,而更无不利也。”

  6、结论:由“义利离”转向“义利合”。


  二、俭、奢观念

  1、《管子·侈靡》说“莫善于侈靡”,但和司马迁推崇“货殖”一样成为绝响。历代奢靡之风不绝,舆论却“崇俭斥奢”。伪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,其源甚古。

  2、(唐)秦韬玉《贫女》:“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。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。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。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”

  3、杜甫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

  4、李商隐《读史》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

  5、16世纪公开肯定奢靡。陆楫(1515-1552)《蒹葭堂杂著摘抄》:

  “论治者类欲禁奢,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。噫!先正有言,天地生财,止有此数。彼有所损,则此有所益,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。自一人言之,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;自一家言之,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。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。治天下者将欲使一家一人富乎?抑亦欲均天下而富之乎?予每博观天下之势,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,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---所谓奢者,不过富商大贾、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;彼以粱肉奢,则耕者庖者分其利;彼以纨绮奢,则鬻者织者分其利。正孟子所谓通功易事、羡补不足者也。”

  6、17世纪英人巴本(NicholasBarbon)《贸易论》(DiscourseofTrade)说“奢侈”(Luxury)在个人是“恶德”(vice),在国家为“美德”(virtue)

  7、乾隆三十年(1765)南巡扬州,作诗云:

  三月烟花古所云,扬州自昔管弦纷。

  还淳拟欲申明禁,虑碍翻殃谋食群。

  8、谢肇淛(1567-1624)《五杂俎》:“富室之称雄者,江南则推新安,江北则推山右------新安奢而山右俭也。然新安人衣食亦甚菲啬,薄靡盐齑,欣然一饱矣,惟娶妾、宿妓、争讼,则挥金如土。”(淛,浙也)

  9、汪道昆《汪长君论最序》:“新安多大贾,其居盐荚者最豪,入则击钟,出则连骑,暇则召客高会,侍越女,拥吴姬,四坐尽欢,夜以继日。”

  10、李梦阳:“今商贾之家------畜声乐姬妾珍物,援结诸豪贵,藉其荫蔽”。明朝袒护晋商,被遏止的徽商为争取商机,不得不自奉甚薄,却在官府撒钱。

  11、顾炎武《肇域志》:“新都勤俭甲天下,故富亦甲天下-----走长途而赴京试,则短褐至骭,芒鞋跣足,以一伞自携,而吝舆马之费,闻之则皆千万金家也。徽州人四民咸朴茂,其起家以资雄闾里,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。”

  12、詹鸣铎《我之小史》极写徽商“嫖经”和“两头大”。


  三、商人与专制皇权

  1、皇帝与商贾争利。毛奇龄《西河文集》:“武宗尝扮商估,与六店贸易,争忿喧诟。既罢,就宿廊下。”;正德八年(1513)还派宦官在各地开“皇店”,贵戚藩王群起效尤,而宦官聚敛掠夺更甚,明朝某种程度上以此而亡。

  2、京剧《游龙戏凤》(《梅龙镇》)的本事。据说正德皇帝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,在山西大同李家村抢得美女李凤回京,刚至居庸关,又遇上绝色美女,就扔下李凤而去。一年后李凤生下一男后郁闷而死。朱厚照死后无嗣,臣下想起李凤,就到居庸关找到那个男孩(嘉靖皇帝)回京即位。十三陵地区至今流传“正德无儿访嘉靖”的传说。

  3、商人规避官府。明代各种“商业书”如《客商一览醒迷》、《仕商要览》之类,明确指示:“是官当敬”(《增广贤文》“富莫与官争”),“倚官势,官解则倾”,“少入公门,毋观囚罪”。

  4、商人反抗官宦盘剥。陈继儒(1558-1639)《吴葛将军碑》记万历辛丑(1601)太监孙隆聚敛太甚,导致“吴人罢市,行路皆哭”,失业织工葛成振臂一呼,应者云集,杀死宦官,慨然自首,不连累众人,太守为之感动,“四方商贾”为之送行,甚至建祠祭祀,“称为将军而不名”。

  5、商贾支援士大夫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记叙天启六年(1626)苏州数万人保护家居的吏部侍郎周顺昌,打死魏忠贤派来校尉一人,伤数人。最终慷慨就义的五位领袖皆“市人”,其中至少两位是商贾。

  6、商人不满政府籴粜政策

  《二刻拍案惊奇·<金香客莽看金刚经,出狱僧巧完法会分>》:

  “且说嘉靖四十三年,吴中大水,田禾渰尽,寸草不生,米价踊贵。各处禁粜、闭籴,官府严示平价,越发米不入境了。元来大凡年荒米贵,官府只合静听民情,不去生事。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,贪那贵价,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;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,贪那贵价,从家里厫中发出米去。米既渐渐辐辏,价自渐渐平减。这个道理,也是极容易明白的。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,做了官府,专一遇荒就禁粜、闭籴、平价等事,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。不知一行禁止,就有棍徒诈害。遇见本地交易,便自声扬犯禁,拿到公庭,立受枷责。

  反对官府平抑物价,统购统销。

  7、政府干预理论之历史

  战国时魏李悝(克)发明“平籴”,农户每年缴什一税和自用,国家按年成好坏统购余粮,遇荒则粜,“故虽过饥、馑、水、旱,籴不贵而民不散,取有余以补不足也。”粮价太高“伤民”,太低“伤农”,“善为国者,使民毋伤而农益劝”。“行之魏国,国以富强”(《汉书·食货志》)。

  汉“盐铁专卖”影响历代“与民争利”;

  顾炎武《郡县论·四》:“天下之人各怀其家,各私其子,其常情也。为天子为百姓之心,必不如其自为,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。”

  戴震《汪氏捐立学田碑》:“凡事之经纪于官府,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专而为利实”。

  更多精彩内容,欢迎莅临现场!

Copyright © 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| 沪ICP备05052059号-1 

TOP